温州市第七中学

温州市艺术学校课间跑操活动课程温州市艺术学校课间跑操活动课程

文中来源:     作者:体育组     发表时间:2019-01-10    浏览:

温州市艺术学校课间跑操活动课程

 

2007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颁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要求学校体育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求在全国大、中、小学中动员组织起来,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形成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2016年,“健康生活”素养明确作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体魄强健、人格健全和尊重生命”成为中学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向目标。

目前,中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主要以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为主,这其中课间操的实施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国家统一规定的广播体操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参与兴趣低、流于形式,其动作完成质量明显无法达到标准,导致失去了锻炼身体的功能。因此当前很多中小学校都将课间操改为课间跑操。课间跑操可以对广播体操的锻炼盲点进行有效的弥补,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跑步的好习惯,提升学生体质锻炼的效果,也有利推动各班级凝聚力和学生团队合作力的建设,有利于规则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为此,我校不断完善课间跑操的方式,对课间跑操进行了校本化课程实施,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形成了具有温州市艺术学校特点的课间跑操这一群体性体育运动的实施模式。

一、跑操活动课程实施背景

2016年中国教育部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健康生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从教育最终的目的和意义上来看,“健康生活”应当所有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或体育锻炼活动所应具备的符合终身体育锻炼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育特殊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健康意识、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各个方面。在校园体育教育中,过去过于注重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强调,忽视了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意志品质、心理健康和生命成长的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观的确定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方向保证和价值评价标准。

近几年来,温州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令人堪忧,在《在温高校大一新生体质测试》反馈的数据中,温州地区连续多排名靠后,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近年来也不断攀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学生缺少体育活动。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除了排入课表的体育课外,还有每天的大课间20分钟和课外活动每周两节课。这其中每天的20分钟大课间是最具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锻炼时段,成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好大课间的锻炼时间,提升锻炼效果,是每个学校体育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每天听同一首广播操音乐,机械地重复一成不变的广播操动作,兴趣难以提高,动作不到位,无法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 温州市艺术学校从 2010 年开始,大课间进行统一的课间操模式,也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2年学校转型,从普通中学变为艺术学校,高中部的招生对象全部是艺术类学生,初中部为艺术特长生。艺术生追求个性表达,对统一的广播操模式比较反感和抵触,一些学生做操懒散,精神不振,应付了事,完全流于形式,有的甚至逃避,根本达不到锻炼目的,学校课间操活动的开展陷入被动局面。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学校原址拆建,操场未竣工,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活动受限,如何提升学生体质锻炼的效果便成为我校体育组思考的重大问题,有效利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便摆在思考的首位。

开展大课间跑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跑步运动技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是落实体育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的重要手段。提升课间跑对身体素质的锻炼效率也是解决我校当前运动困境的重要举措。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实践支撑

(一)概念的界定

1.跑操

何为跑操?即用跑步替代做操,并在跑步途中融入韵律、队形、路线、图案等变化,是学生集中运动的形式之一,是以班级为单位、以方队为形体,以每分钟大约150~200的速度进行的有氧慢跑步活动,它是充分利用校园内场地资源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活动形式。 

2.大课间

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时间一般多则40分钟,少则20分钟,平均达到每天20分钟。 

3.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通常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二)理论实践支撑

1.跑操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

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是繁重的,每天有8-9节的文化课节。在每天的大课间时段进行有氧慢跑运动,能够有效的缓解学习疲劳,调整身体状态,促进素质提升。跑操是要求学生眼睛直视远方,这对眼睛是很好的放松休息,改善近视状况;跑操是要求抬头、挺胸、背部挺直放松,正确的跑步姿势要求,对颈椎及肩部的不适有很大改善。长期进行跑步锻炼使肺功能变强,增大肺活量,加速血液循环,使冠状动脉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从而预防各种身体疾病。

2.跑操有助于培养良好个人心理意志品质

无论严寒酷暑,在校期间保持每天8-10分钟的跑操运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身心挑战。学校对跑操严格的管理制度,将每个学生的跑操表现与个人素养评价相结合,要求学生将跑操培养成一种运动习惯,在培养过程中去历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将“坚持和毅力”进行到底。

3.有助于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学校跑操是以班级单位统一进行的。跑步的动作要求整齐划一,跑步的速度要求协调一致,跑步的口号声音要求铿锵洪亮。只有每个学生要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才能实现班级整体的跑操目标。每天的跑操运动提高的不仅是个体的身心素质,还有整个班集体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           我校跑操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

1.舆论先行,统一思想,营造跑操运动文化氛围

跑操作为一项班集体团体运动,在开展实施之前,需要学校层面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跑操运动文化氛围,形成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我校在每一届新生实施跑操活动课程之前,通过班主任会议、体育委员和班长会议和全体学生大会,宣讲和落实跑操运动的意义价值和学校的实施方案,从思想意识层面接纳学校的跑操活动;通过布置跑操场地的跑步运动文化宣传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动力,营造校园跑操文化氛围;通过每天的跑操管理评价反馈、每个学期的体质数据测试反馈,来激励每个班级,每个学生不断坚持和改进跑操运动。

2.制定方案,落实细节,落实跑操运动素质目标

只有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才能保证大课间跑操的顺利实施。我校在大课间跑操实施前成立了活动方案开发任务组,由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组成。任务组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实地情况,制定相对科学详细的跑操细则要求,在队形、着装、集合、口号、跑步姿势、间距、跑步过程的“四度”要求(密度、力度、响度、速度)等各个环节做出细致的规定,并通过每个学期初开始的“3个课时的跑操常规课”来落实,以便达到最佳的科学锻炼效果。

3.创新管理,助力跑操,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跑操运动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日常的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落实跑操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我校跑操活动实施过程中,为了落实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创设了及时点评、跑操口号评比、跑操比赛的开展、请假学生的补操和现场的走操等内容,通过常态化的管理创新,使跑操不仅提升身体素质,更是对运动习惯、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和责任意识等学生素养的全面落实。

四、跑操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参加对象:全校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进行。

2.跑操时间:上午大课间:900920

3.集合地点、时间及路线分布

1)集合地点

全体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第二节课后由班主任带队以一路纵队队形(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先矮后高),在教学楼前广场指定地点集合。示意图如下:

2)集合时间

下课铃后5分钟到指定位置(设定4分钟的进场音乐)。

3)班级进出场路线示意图

每个年级段1班在西门进场,23班南门进场,4班东门进场。

4)跑操路线

集合后听从体育教师指挥,七、八、九年级各班迅速由一路纵队进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先矮后高),七年级依次向南慢跑进入跑操道路,八年级依次向西慢跑进入跑操道路,九年级依次向东边慢跑进场 沿逆时针方向绕学校教学楼外环依次站到班级在制定地点。 

5)点名

听从体育老师口令,由各班班长点名,方法是1-23-4、班交叉点名并上报人数。

 

 

4、跑操细则

1)队形:每班5人一横排,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2)学生跑操时,拉好衣服拉链,允许带手套,禁戴帽子、围巾等。 

3)大课间下课铃声后,各班立即整队,由班主任带下楼;下楼梯时注意安全、不得拥挤推搡,不得大声喧哗,不得手插口袋;下楼后慢跑到指定地点集合,按要求列队。下楼到集合这个过程要做到静、齐、快。 

4)各班级要根据自己本班的实际,制订出有特色、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口号,跑操过程中各班每次通过学校大门口时都要齐喊一遍口号,共三遍。要求口号整齐、声音宏亮,节奏明快、具有激励性。 

5)在跑步过程中学生要听音乐指挥、按节奏跑步。要求抬头挺胸,目光注视前方,严肃认真,不讲话,不东张西望,不掉队,力争跑出自信、跑出团结、跑出精神;各班要注意安全,学生之间不互相打闹、推搡,如有学生鞋带松落,不能原地蹲下系鞋带,必须离开队伍,在边上系好鞋带以后再赶回队伍。 

5、跑操过程要求:聚焦“四度”——密度、力度、响度、速度。

1)密度

控制班距(5-7m)、排行距(班内同学前后半壁距离,左右同学两拳左右距离)。

排面整齐,队形紧凑,不松散、不拖沓。

2.力度

跑步姿势要合理:抬头挺胸、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双手抱拳前后有节奏摆动。

跑步动作要到位:手臂摆动一致、前掌着地、用鼻呼吸、步调一致。不大步、不拖布,迈步掷地有声,口令铿锵有力。

起跑时:听从口令,左脚先开始,迈小步、不停步。

3.响度

踏步脚步声,表现出“咵咵咵”的整齐脚步声,口号的响亮声发自肺腑、令人震撼。

队伍里无打闹声、无嬉笑声。

4.速度

指集合、出发、过程、结束、小结、退场时的动作迅速。

班级队伍始终在规定的跑道行进,跟紧节拍、听准节奏,步伐整齐,全班绝对无挺走现象。

跑动中手脚动作一致协调,符合音乐节奏,左一右二、整齐有序。

6、跑操管理要求

1)学校管理

严密的组织是搞好体育活动的保证,它应由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会共同进行组织指导,而不是只由体育教师组织安排。 

2)班级管理

①原则上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因体质问题长期不能跑操的学生由班级向学管处提出申请备案;因事因病请假不在校的学生需向学管处提供请假手续;因病请假的在校学生统一到电子报告厅与体艺馆之间的空地做广播操或走路。

②班主任要准时到现场监督、管理学生;鼓励和倡导班主任跟班跑操。班主任跟班跑的位置在靠班级队列内侧中间位置。如班主任因种种原因不到场,可委托其他教师到场管理。

7、跑操评价

1)日常管理评价

①评价人员:学生出勤评价由学管处落实学生实施;班主任出勤评价由学管处负责;跑操的现场评价由体育组教师、值周教师负责。

②评价细则:学生出勤、队型、口号、进出场、精神面貌等。 

③评价反馈:一是由现场指挥实施现场反馈;二是评价结果经统计后当天由学管处通过微信群、校讯通或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反馈。

2)比赛展示评价

在每年的校运会开幕式后,全校每个班级为对象,开展跑操比赛。从集合开始,进场、退场、跑操队列、服装、精神面貌、班级口号、领跑员、班级秩序及卫生保持登内容进行打分。所有评委现场评分,取所有评委的平均分定为本班最终得分。

市局直属单位

市局直属学校

重点艺术院校

重点普通高校

管理应用平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